布林肯的“中东马拉松”
文︱陆弃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近日再次启程前往中东,这是自2023年10月7日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他第11次前往中东,试图为巴以冲突的停火及人质释放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然而,事实一再证明,布林肯的外交努力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美国国务院宣布布林肯此行将从以色列开始,但对其他具体目的地三缄其口。这一轮次的外交斡旋,是否会如以往一样,以空手而归告终?答案或许早已昭然若揭。
自巴以冲突再度升级以来,布林肯几乎马不停蹄地在中东进行“外交马拉松”,表面上看是为推动停火、缓解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以及人质问题而奔走,但背后隐藏的美国战略意图显然更复杂。这一轮频繁的外交出访,实际上是华盛顿在试图平衡其传统盟友以色列与中东其他国家间利益的艰难尝试。然而,从现状来看,美国调停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实际成果,反而进一步暴露了其在中东地区调和冲突的无力感。
首先,布林肯的频繁访中东行动本质上只是象征性举动,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中立调解人”角色,实际上早已失去公信力。几十年来,美国一再自诩为推动巴以和平的关键力量,但现实却是,美国无论在政策还是行动上,始终倾向于支持以色列。这一事实使得布林肯的每次出访都陷入了双重困境:既无法满足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应有中立立场的期待,也不能让以色列完全信任美国的战略意图。
这次,布林肯的任务显得更加复杂。他不仅需要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调解停火问题,还需要面对人质问题的敏感局势。美国表面上承诺推动谈判,但多次斡旋却收效甚微,甚至美国国务院此前宣称“加沙停火协议谈成90%”,也被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接否认。停火协议的遥遥无期,再次暴露了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失策。
其次,布林肯的多次出访虽然试图展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存在感和主导力,但美国实际上早已无法像以往那样左右局势。中东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伊朗、土耳其等区域性强国在巴以问题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削弱。特别是随着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在中东地区不断加深合作,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外部调解者。
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阿拉伯国家的和平与合作,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经济手段加强与中东国家的联系。相比美国的“军事调解”,中国以经济合作和发展为核心的中东外交,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中东国家的青睐。布林肯的频繁访中东行动,也无法改变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地位下滑的事实。
展开全文
更为讽刺的是,布林肯的中东调解行动在美国国内同样受到了极大的质疑。随着美国大选临近,拜登政府在国际事务上的软弱表现,成为共和党阵营频频攻击的靶子。共和党阵营认为,拜登和布林肯在处理巴以问题时过于软弱,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遏制局势恶化。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经济状况不佳、通胀高企,民众对政府在中东问题上投入过多精力感到不满,认为应该将更多资源用于改善国内经济,而非在国际舞台上无谓消耗。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正在激化国际社会的不满。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导致大量巴勒斯坦平民伤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然而,美国政府一再表态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并通过军事援助加强其军事力量,这种不顾巴勒斯坦民众苦难的立场,使得美国在中东和全球范围内的形象进一步受损。
布林肯此次前往中东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被扣押的人员寻求解决方案。然而,分析来看,这一议题并非美国和以色列的优先选项。以色列更加关注其在中东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以及如何进一步压制巴勒斯坦的抵抗力量,而美国则更加关心如何维持其在中东的战略影响力。所谓“被扣押人员”的问题,不过是一个外交辞令,真正的核心问题仍是双方如何继续确保各自利益在地区冲突中的最大化。
事实上,美国与以色列在中东问题上的联盟关系早已不再是秘密。以色列凭借美国提供的军事支持,在中东地区的强硬政策愈发激进,而美国则通过支持以色列进一步推进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目标。布林肯的每一次出访,更多的是在为以色列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支持,而非真正为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寻找出路。
布林肯的“中东马拉松”式外交行动,实际上是美国在全球战略失误背景下的一次无力挣扎。美国已经无法像以往那样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在中东掌控局势,其调解能力不仅遭到阿拉伯世界的质疑,连以色列对其信任度也在下降。无论布林肯此次出访如何展开,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依然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最终,布林肯此次中东之行注定将是徒劳无功的。华盛顿的外交努力,不论如何粉饰,无法掩盖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偏向。加沙的战火还在燃烧,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依然没有终止,而美国的调停,只不过是将自己继续困在无解的泥潭中。中东局势在未来很可能会因美国的干预进一步恶化,而真正为此付出代价的,将是无数无辜的巴勒斯坦人和地区的和平前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