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鬼一个不留!伊朗逮捕近千人,美国突然出手,以色列重要秘密曝光
据潇湘晨报报道,当地时间6月28日,伊朗为60余名在以伊冲突中遇难的指挥官和核科学家举行国葬,这场持续12天的冲突背后,暗藏着更深层的博弈。
英国《泰晤士报》披露了一个惊人消息:以色列对伊朗高官及核科学家的暗杀行动,竟是一场跨度长达十五年的战略布局。早在2010年,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就开始渗透伊朗导弹与核计划核心,不仅在多个敏感地点提前部署地面人员,还持续多年监控伊朗核设施与军事要地。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资料图)
这种渗透能力的养成,与两国历史渊源密不可分。在伊斯兰革命前,伊以关系曾十分密切——伊朗向以色列提供石油资源,而以色列则协助伊朗建立情报网络。当时共享的情报数据,在双方翻脸后竟成为伊朗最大的安全隐患。摩萨德正是利用这些“历史遗产”,对伊朗实施了长期监控,甚至渗透进伊斯兰革命卫队等核心部门。2025年初,伊朗仅在革命卫队的一次小规模调查中,就揪出12名摩萨德间谍,可见渗透程度之深。
冲突期间,伊朗情报部门展开雷霆行动,12天内逮捕超过700名以色列间谍,仅在德黑兰就查获上万架用于间谍活动的无人机。这些间谍通过操控无人机、拍摄军事禁区、提供情报甚至自制炸弹等方式,为以军行动提供支持。
以色列驻法国大使24日宣称,至少14名伊朗核科学家在冲突中被暗杀,导致伊朗拥核计划倒退数年甚至十几年。而这些被严密保护的科学家之所以遭定点清除,与内部间谍的里应外合脱不了干系。例如,伊朗国防部前副部长阿里·阿克巴,实则是英国军情六处特工;治安安全部队司令官哈桑·卡拉米,曾向美以提供苏莱曼尼行踪。这些高层官员的背叛,让伊朗国家安全防线形同虚设。
展开全文
以色列总理(资料图)
冲突中的军事数据暴露了美以的潜在危机。分析显示,以方在拦截伊朗导弹时,使用了39枚美国“萨德”拦截弹,单枚造价约1280万美元,仅这部分耗资就超4.98亿美元。更关键的是,美国为支持以色列,消耗了全球“萨德”库存的15%至20%。美国《新闻周刊》指出,伊朗导弹数量远超美以拦截弹总量,若伊朗再次发动袭击,以方可能面临无弹可拦的局面。
以色列的困境还不止于此。内塔尼亚胡因贪腐指控面临审判,国内政治动荡加剧。而美国为力保这位盟友,特朗普政府频繁发声施压,甚至被指干涉以国内政。与此同时,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突然逮捕超百名在美伊朗公民,外界猜测这是为防范伊朗特工渗透,毕竟特朗普53%的不支持率已让其自顾不暇。
尽管伊朗在冲突中逮捕数百间谍,但更严峻的问题在于认知误区。部分伊朗高层曾抱有“与对手互信即可避免袭击”的幻想,这种政治短视让伊朗在面对长期渗透时防备不足。英国《泰晤士报》提到的以色列十五年布局,恰恰利用了伊朗的这种侥幸心理。
如今,伊朗外长已致信联合国,指控以色列攻击民用设施并索要赔偿,军方也公开表示若以方再犯将立即反击。但比起军事威慑,改变“喜欢和魔鬼做交易”的思维模式更为迫切。抓间谍只是“治标”,若不从思想层面重建安全认知,类似的渗透危机可能再次上演。
特朗普(资料图)
当前,伊以冲突虽进入停火阶段,但三方背后的盘算从未停止。以色列拦截弹濒临耗尽,伊朗清理内鬼行动任重道远,美国则深陷总统支持率危机。这种各有顾忌的局面,让停火协议更像是三方喘息的临时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在冲突中暴露的内部安全漏洞,或许会成为未来地区局势的关键变量。当以色列的“十五年布局”遇上伊朗的“雷霆反谍”,中东地缘政治的棋局,显然还远未到收官之时。
评论